站内搜索:
首页实验室概况科研工作合作交流实验室管理动态信息保密教育图书资料诚聘英才下载中心
 保密教育 
  保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密教育 > 保密教育 > 正文
 

《保密教育内参》第89期

2019年04月20日 14:22 宋筱婷 点击:[]

(第89期,供2019年1月16日学习使用)

重点文章核心内容导读——

加强机关单位互联网网站管理片刻不能松懈

此文作者:宋筱婷,刊载于《保密工作》

单位互联网网站日益成为人民群众获取各种信息,特别是获取党政机关公务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也是信息公开的最主要方式。近年来,一些机关单位互联网网站违规发布或者转载涉密文件资料,严重危害党和国家秘密安全,其直接原因就是机关单位对拟在互联网上登载的信息缺乏保密审查或者保密审查不严所致。国家有关部门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对互联网网站信息发布管理作出明确要求,但一些机关单位仍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此类案件仍然频发多发。同时,我们也从这些互联网网站泄密案件中发现,机关单位在文件转发、扫描、汇编、转载等方面保密管理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成为网站泄密的间接原因,客观上为网站泄密提供了“条件”,值得深入思考。

典型案例

案件一:转发文件不定密。2017年2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某县人民政府网站违规发布了1份秘密级文件。经查,这份文件系对省直某部门秘密级文件的转发落实。省直某部门起草的秘密级文件印发后,市有关部门迅速贯彻落实,起草了转发通知,将省直某部门下发文件作为附件进行了转发。该县某县直单位收到市有关部门的转发通知后,办公室文件收发员孙某片刻不敢耽误,也立即起草转发通知,将市有关部门的转发通知作为附件,要求所属各乡(镇)人民政府、下属服务中心及有关县直单位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由于工作时间要求较紧,孙某保密意识淡薄,没有对省直某部门下发文件的密级进行认真审核,未按规定对其起草的转发通知进行定密,也未履行保密审查程序,便擅自将其上传至县政府网站,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孙某解聘开除处理,责令该县直单位副局长郑某在局班子上作深刻检查,对该县直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

案件二:违规扫描、上传涉密文件。2017年3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某市属单位网站违规刊登1份秘密级文件扫描件。经查,该文件为该市属单位上级部门印发的秘密级文件,内容与该市属单位管理、服务的对象有密切利害关系,大家对文件的具体内容都非常关注。为此,该单位副主任辛某准备立即着手组织集体学习,以尽快传达贯彻文件精神。但在电话通知有关人员参加集体学习时,却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麻烦。原来,该市属单位管理、服务的对象中年龄大、行动不便的为数众多,常年在外地居住的也占有相当比例,短时间内集中到一起学习该文件非常困难。电话沟通中,大家纷纷表示,想尽快、全面地了解文件内容。为了尽快传达,辛某自以为也是为了工作,就放松了保密这根弦,无视该文件为秘密级文件,直接将文件全文进行了扫描,未履行保密审查程序便上传至单位网站,供大家阅读。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辛某党内警告处分。

案件三:违规汇编不标密。2016年11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某市政府网站违规刊登1份秘密级文件。经查,2016年11月下旬,该市某市直单位为全面提升业务工作水平,安排某科副科长王某将相关业务文件汇编成册,供大家学习参考使用。任务下达后,王某立即着手文件的搜集整理工作,向本单位办公室借阅了标注秘密级的涉案文件,将其密级抹去后编入文件汇编,且未在汇编封面标密,仅标注“内部资料妥善保存”字样。随后,该汇编被印制300本分发给市委、市政府、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11月27日,王某未履行保密审查程序,将汇编电子版提供给该市政府网站工作人员,由其编辑整理后上传至网站,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王某行政警告处分,责令其作出深刻检查;对该市直单位分管保密工作的副局长鲍某和分管相关业务工作的副局长夏某进行约谈,对办公室主任徐某进行诫勉谈话,对市政府网站相关工作人员处以罚款。

案件四:转载文件不核实。2017年6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某区人民政府网站刊登1份秘密级文件。经查,2016年9月,该区政府网站完成改版升级投入使用后,区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为及时更新和丰富网站信息内容,要求区政府所属单位每月至少提供两篇信息稿件。10月10日,负责某区直单位信息报送工作的工作人员白某,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时发现了涉案文件。其阅读后发现该文件与其业务工作关系较为密切,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且没有密级标识。同时,白某还发现许多互联网网站上都刊登了这份文件,也都没有密级标识,便想当然地认为这份文件不属于国家秘密,未经保密审查,将其上传至区政府网站服务器。10月11日,区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贾某在未见到白某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审查意见,也没有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就直接将存储在服务器上的涉案文件发布到网站上,造成泄密。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白某、贾某党内警告处分,并责令其深刻检查;对该区直单位副局长白虎某、区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白永某进行保密警示训诫,并责令其深刻检查。

原因分析

1.保密意识薄弱。一是疏忽大意。主要表现为工作不认真负责,草草应付。案例1中的孙某,主观上疏忽大意,没有对省直某部门下发文件的密级进行认真审核,为泄密留下了隐患。案例4中,白某草率鲁莽,看到涉案文件被多家互联网网站刊登且未标密,未经求证,就认定该文件不属于国家秘密;贾某盲目轻信,在没有看到相关领导的审查意见、没有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就将文件发布到网站上。二是明知故犯。案例2中的辛某、案例3中的王某,都是在明知文件是国家秘密的情况下,依然违规对其扫描、汇编,最终导致国家秘密被上传上网。

2.保密审查不严。 上述案件中,保密审查形同虚设是导致案件 发生的直接原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由此可见,保密审查是防范机关单 位互联网网站泄密的“安全阀”和“保险闸”。案例1中的孙某、案例 2中的辛某、案例3中的王某、案例4 中的白某,不论是明知文件是密,还是因疏忽大意未发现文件是密,或是没有确切证据,便想当然地认 为不涉密,均没有履行保密审查程 序,便擅自将涉密文件上传至网站。“安全阀”和“保险闸”出了问题,从而导致泄密案件的发生。

3.保密管理缺位。 上述案例中,文件转发、扫描、汇编、转载 等方面保密管理缺位是造成案件发生的间接原因。案例1中孙某转发文 件时未按规定进行定密,案例2中辛 某扫描文件时未按规定进行请示登记,案例3中王某汇编文件时私自 抹去密级且未按规定对汇编进行定 密,案例4中白某将互联网浏览下载的文件直接作为政府网站信息来 源,这些违规操作的存在都为后来 泄密案件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实际上,如果这些行为被及时发现并妥 善纠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泄 密案件的发生。

深度思考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我们看问题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加强机关单位互联网网站管理,严防泄密案件发生,不仅要加强保密“两识”教育和相 关保密法律法规的培训,还要在制 度上做文章。“法贵必行”,不仅要继续加强信息公开审查制度本身 的贯彻落实,还要在公开“前”和 公开“后”上下功夫。

1.加强保密“两识”教育。对工作人员加强保密“两识”教育,紧密结合机关单位互联网网站管理 具体业务工作,对网站泄密风险点进行逐个梳理、排查,使大家时刻 绷紧保密这根弦,真正使保密要求 入脑入心。同时,创新培训方式, 日常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个体 学习与集中座谈相结合,使大家真正认识到保密无小事,切不可草率 应付、疏忽大意,更不可明知故 犯、突破“红线”。

2.严格文件日常管理。 一是严格定密管理。转发文件,要严格 按照所执行文件的密级进行定密; 汇编文件,要严格按照汇编中文件的最高密级和最长保密期限对汇编 进行定密;信息整理,要按照相关活动本身的保密要求进行定密,严禁“私抹”密级。二是严格复制管 理。复制绝密级文件,应当经密级 确定机关单位或其上级机关批准;复制制发机关单位允许复制的机 密、秘密级文件,应当报本机关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复制涉密文件 应当严格履行登记手续,复制件视 同原件管理。三是严格来源管理。 机关单位互联网网站转载其他机关单位的文件,应当从文件的制发机 关单位官方门户网站或该机关单位授权的媒体转载,严禁从未经授权 的网站转载。同时,转载页面要注 明转载来源、转载时间、转载链接等。

3.强化信息公开审查。一是健全审查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坚持 “先审查、后公开”“一事一审” 的基本原则;同时,将保密审查与公文运转制度相结合,明确分管、 提供、审查、上传等各岗位具体 职责。二是严格审查标准,明确审查重点。明确将转发文件、扫描文 件、文件汇编、转载文件等作为重 点审查对象,确保对拟上网文件进行逐页审查、逐份审查。

4.落实网站检查查处。一是加 强检查力度,定期组织对机关单位 互联网网站进行拉网式检查,发现一起,整改一起,不留死角。二是严格责任人员处理。对发生泄密案 件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负有 领导责任人员的责任。三是加强通 报力度。及时对重大、典型泄密案 件进行通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改 进提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 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保密工作面临前所 未有的挑战,要确保本单位互联网 网站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 政府信息的公开使用,这就要求每个机关单位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 强保密“两识”教育,严格文件日常管理、信息公开审查和网站检查 查处,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最大程度地防范泄密案件的发生。

做好军民融合背景下的高校保密工作

此文作者:席彩云,刊载于《保密工作》

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人心,军民融合战略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该战略的形成是我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国防科研军民融合 的重要前沿阵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给高校科研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高校科研保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高校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乘势而上,积极建立健全高校国防科研保密体系,努力做好军民融合背景下的高校保密工作。

军民融合战略 给高校科研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防科研军民融合的基本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类:“军转民”和“民参军”。所谓“军转民”,即军事技术在民间的应用,军事技术投入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所谓“民参军”,即地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民营企业参与军工市场。高等院校参与国防科研生产当属“民参军”的范畴。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比较强劲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在国防科研领域大有可为,军民融合战略给高校科研提供了新机遇。

1 . 可以激发高校不断增长的科研需求。发挥高校优势直接服务国防科技发展,已被各国的成功经验证明是促进国防科技创新和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2016年8月,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指南首次发布在网上,成为推动军民融合科技活动的风向标。各高校积极跟进,势头迅猛。同时,教育部积极推动部属高校军工科研保障体系建设,截止到2017年11月,全国已经有超过150家获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其中绝大部分高校通过了国家军用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认证,并取得了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国防科研需要高校的参与,高校也有强烈的国防科研参与意识。

2 . 可以凸显高校科研的自主创新。国防科研强调的是自主创新,而高校科研是自主创新的重要阵地。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军工集团、国防科研机构和高校3部分构成。军工集团主要在所属航天、航空、核、船舶、电子、兵器等领域内配置资源,协调下辖单位分工协作,侧重大平台、大系统的集成研制,并推动成果转化、型号生产与国内外市场拓展;国防科研机构主要负责瓶颈技术攻关、核心器件开发、系统演示验证;高校擅长前沿探索、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自主创新优势明显。因此,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校科研服务国防科研不可或缺,大有可为。

3 . 可以发挥高校科研的学科交叉与可持续创新优势。军工集团、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具有尖端性、应用性的优势,但在基础研究方面力量有限,一些领域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同时,国防高新技术原创性强、学科交叉的突出特征,给军工集团、国防科研机构带来了挑战,却与高校科研优势相契合。目前, 我国高校科研的特点是学科、人才、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和平台相对集中,有利于知识创新、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有数据统计,我国61.8%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1.7%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7%的科学院院士,42%的工程院院士,5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均出自高校。由此可见,高校具备承担国防科研的先天优势。

军民融合战略给高校保密工作带来新挑战

在抓住科研发展新机遇的同时,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推进,高校参与军工科研领域的不断深入,高校保密工作也面临新挑战。

1 . 制度问题——顶层设计不够成熟。目前关于国防科研保密管理的顶层设计较为欠缺,尤其是高校国防科研的保密管理的政策设计,尚未出台关于高校国防科研保密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仅有两办印发的关于涉密项目的保密管理文件,体现出微观层面的管理要求,宏观层面要求不够,致使保密工作在学校争取政策的依据不足。军工保密资格认定制度对高校参与国防科研项目保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一些高校根据《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定办法》,获得了参与有关涉密项目的资格,但其中个别高校只是采取应急措施,实际上并未真正建立长效机制。

2.人的问题——高校科研人员的保密意识不强和流动性大。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存在“两栖”特点:长期从事非密科研,短期或中长期从事涉密科研。正因为长期从事非密科研,其保密意识和科研习惯仍停留在非密层面。为加强涉密科研人员的保密意识,高校保密工作机构做出了很多努力,客观地说,距离保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活跃的教育机构与学术机构,校园环境相对开放,各类人员活动繁杂;科研人员因学术交流、出国深造、人才引进、工作调动导致流动性很大;部分研究生也会参与涉密科研活动,其升学、出国、就业的流动也很频繁。此外,由于科研活动的动态特点使得科研人员进出涉密岗位频繁,不利于科研保密管理。理论上涉密人员的管理分为3个阶段,即岗前审查、在岗管理和离岗脱密期管理,泾渭分明,可在实际工作中,流动性太强,阶段性会变得不确定和模糊化,由此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3 . 保障问题——高校保密基础条件和技防手段落后。从基础条件来说,高校要保障涉密科研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应该是“科研场所的集中管理”,这对于国防涉密科研来说的确是必须具备的。目前,多数高校基本上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无法实现集中管理,将直接影响技术防护,如果实现了集中管理,建设涉密信息系统就成为可能,进而为高校做好科研保密工作提供有效的基础条件。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在没有涉密信息系统的情况下,保密技防就只能采取“补丁式”的做法,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按照保密管理要求,涉密计算机上必须安装多种技防软(硬)件,姑且不谈软(硬)件的兼容问题,仅仅由于计算机安装技防软(硬件)后“载重”太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就造成了科研人员的很大不便,影响了高校涉密科研活动的高效开展。

积极建立健全高校国防科研保密体系

面对新挑战,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高校国防科研保密工作一定要有对策有担当。高校国防科研保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做到环环相连,丝丝入扣。

1 . 做好定密工作。定密工作是保密工作的源头,也是保密工作中的一项难点工作,而在军民融合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涉密项目会由高校来承接,定密更加成为一项必须解决好的首要工作。对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把握两点。一方面,定密要精准,坚持“精准化”和“最小化”原则,确保精准保密,并及时进行密级变更。如果定密不准或不及时进行密级变更,那么势必带来保密过度或者保密不足的问题,不利于保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及时进行密点确定,这是经实践证明在国防涉密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办法。国防涉密科研项目的委托方是定密工作的主体,应该在密级确定和密点确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 加大基础建设。国防涉密科研实施集中管理是开展国防科研的必要条件。但由于高校校园面积大,科研人员和场所分散,且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推进,涉密科研体量不断加大,涉密科研人员不断增多,涉密科研场所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那么势必离涉密科研集中管理的要求渐行渐远。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相对集中、分散可控”的管理模式十分必要。否则,将导致保密管理难度加大、泄密风险增大。

3.加强技术防护。在当前条件下,高校建立涉密内网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目前采用先进的保密技术,结合多层次的加密技术,进一步完善技术防护,是实际需要,也是新时代赋予保密工作的新任务。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确保防护技术兼容性的前提下,制定有效的技术防护体系和管理方法,加快推广涉密信息设备国产化替代,尽快补齐涉密信息系统不健全的“短板”。

4 . 注重顶层设计。在宏观层面上,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必须统筹协调,将高校国防科研置于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来谋篇布局。要研究出台健全高校国防科研保密体制机制的指导性意见,强调时代担当,强化责任意识,配齐配强配足保密工作机构、人员、经费,激发高校保密工作战线的原动力。在微观层面上,高校必须努力探索,建立适合国防科研的保密综合防护体系,建立业务归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定密管理、涉密人员管理、网络保密管理、涉密项目管理、信息设备管理等工作机制,加强技术防护,形成有效的安全保密策略,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上一条:《保密教育内参》第90期 下一条:《保密教育内参》第88期

关闭

版权所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设计与智能计算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联系电话: 0411-8740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