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实验室概况科研工作合作交流实验室管理动态信息保密教育图书资料诚聘英才下载中心
 保密教育 
  保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密教育 > 保密教育 > 正文
 

《保密教育内参》第71期

2017年05月15日 13:20 adic 点击:[]

                                               (第71期,供2017年5月15日学习使用)
 
 
《保密工作》2016年第4期,重点文章核心内容导读——
 
                                                    警惕网盘成为新的泄密渠道
 
此文作者:姚斌
 
 
      近年来,一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开始将网盘作为辅助办公的重要手段,引发了不少保密违法案件,需引起警惕。
                                                    网盘保密违法案件的基本类型
      网盘,又称网络硬盘、网络U盘,是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一种在线服务,使用方法主要包括存储、传递、分享文件资料。以此为标准,我们可以将网盘保密违法案件分为3类。
      1.将网盘当作“涉密硬盘”,违规存储涉密文件资料。网盘就像一个放在互联网上的“大硬盘”,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线存储文件资料。但是,部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错把这个“大硬盘”看作“涉密硬盘”,违规存储、备份涉密文件资料。如案例1,2013年12月,某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办公室借调人员孙某为撰写材料方便,在未经保密审查的情况下,擅自将计算机中存储的有关文件资料上传到某网盘(其中包括6份秘密级国家秘密),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2.将网盘当作“涉密U盘”,违规传递涉密文件资料。由于网盘具有多终端登录特点,用户们可以像使用“虚拟U盘”一样,在连接互联网的条件下,实现文件资料的异地拷贝。但是,少数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错把这个“虚拟U盘”看作“涉密U盘”,违规从甲地上传涉密文件资料,再到乙地登录下载。如案例2,2014年2月,某县政协工作人员杨某为方便《地方志》撰写工作,在未经保密审查的情况下,擅自在单位将收集的5000余份文件资料(其中包括1份机密级、2份秘密级国家秘密)上传到某网盘,回家下载后使用,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3.将网盘当作“涉密平台”,违规分享涉密文件资料。网盘除存储空间大、网络速度快等特点外,还是一个“在线分享平台”,使用十分方便。但是,个别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错把这个“在线分享平台”看作“涉密平台”,违规上传涉密文件资料,并分享给其他人员。如案例3,2013年8月,某县政法委副书记方某为完成“文明县城创建活动”任务,在未经保密审查的情况下,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秦某将报县文明办的15份文件资料(其中包括1份秘密级国家秘密)上传到某网盘,设置为分享模式,供县文明办有关人员浏览,方某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违规使用网盘行为的法律风险分析
      一、合法性分析
      通过网盘存储、传递、分享国家秘密,本质上就是使国家秘密上传至互联网,依法应当禁止。
      1 . 禁止在互联网上存储国家秘密。保密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秘密的保存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第二十六条第1款规定,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据此可知,涉密文件资料应当存储在符合保密要求的涉密计算机或者涉密网络中,而非存储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中或者互联网上。但在案例1中,孙某为一己之便,没有仔细查看拟上传的文件资料中是否含有涉密内容,便将涉密文件资料混同其他文件资料一并存储在网盘中,严重违反了保密法律法规。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条:《保密教育内参》第72期 下一条:《保密教育内参》第70期

关闭

版权所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设计与智能计算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联系电话: 0411-8740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