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许多人犯罪是因为存在着某种“缺陷”而怀恨社会,总想伺机报复。有这种“缺陷”感的接触机密的人员,很容易被谍报机构利用,成为招募对象。如美军士兵罗伯特•李•约翰逊渴望出人头地,但他服役的部队未能给他提供机会。他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于是与克格勃联系,从而为克格勃在美军内部埋下了一颗钉子,使其遭受重大损失。
2001年2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宣布,该局反间谍官员罗伯特•汉森涉嫌替苏联和俄罗斯从事间谍活动,使美国蒙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美国学者艾布拉姆•舒尔斯基认为,汉森之所以充当间谍,并不仅仅为了金钱,而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少年般的反抗精神”,想证明自己比其他所有人都出色,强烈的优越感驱使他要不断证明这一点,这种心理因素可能是汉森甘冒风险的首要原因。
控制胁迫。即通过了解、发现、掌握的涉及招募对象名誉、地位的隐私或犯罪证据,作为要挟手段,迫使其就范。在众多陷阱中,情报机构设置的色情陷阱最为常见。如东德国家情报局局长沃尔夫发明了一种“罗密欧战略”,即通过色情胁迫手段控制招募对象。西方情报界将克格勃的性间谍称为“燕子”和“乌鸦”。
一般来说,无论是“燕子”还是“乌鸦”,讹诈是其最常用的手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克格勃曾向法国驻苏大使莫里斯•德让发动凌厉攻势。莫里斯•德让是戴高乐将军的密友,1955年12月被任命为法国驻苏联大使。克格勃在德让的寓所安装了窃听器,德让的苏联籍司机及其夫人的贴身侍女都是克格勃的情报员。拉莉萨•克隆别尔格-索鲍列夫斯卡娅(“洛拉”)被选定为执行引诱德让计划的“燕子”。在洛拉的进攻下,德让很快上钩。
克格勃“乌鸦”最成功的进攻发生在西德。西德政府有大量的女秘书,其中许多成了克格勃“乌鸦”的猎物。1960年,一位名叫海因兹•谢特林的克格勃特工以摄影师身份接近在西德外交部工作的海因茨•隆诺,两人一见钟情。谢特林要隆诺把外交部的文件带回家,拍照后再还回去。1966年,谢特林的顶头上司叶夫根尼•龙格叛逃西方,供出了谢特林和隆诺。龙格说:“他们甚至复印了外交部的外交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个人档案,这为进一步引诱和讹诈这些人打下了基础。由于隆诺的出色工作,我们足不出克格勃机关,就能预先知道西德反谍机关何时要对我们或东德的特工采取行动。”
同性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被视为一种不正常的甚至是丑恶的现象,使同性恋者有一种压力感和罪恶感,这种心理上的弱点,很容易使他们成为谍报机关的猎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匈帝国的反间谍专家、军事情报局局长雷德尔上校就因为同性恋被沙俄特工讹诈,被迫充当间谍,出卖奥匈帝国的军事机密,导致奥匈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