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娱乐类数码产品中,更值得关注的是手机。手机作为当今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已经实现了使用的大众化,而且各种高端产品不断涌入市场。通过手机造成泄密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娱乐类数码产品大得多。一方面,手机通信传输系统是开放的无线通信系统,通信信号在空中传输,只要有相应技术设备,就可以截听通话内容。另一方面,一些高性能的智能手机还可以与互联网无线连接,本身具有较大的存储空间或移动存储介质嵌入插口,所以在手机通话中谈论涉密内容、用手机发送或存储涉密信息、将手机连接到涉密计算机,都会造成泄密。
办公类数码产品:会导致更严重的泄密
目前,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机关、涉密单位不可缺少的办公设备,这些设备在工作中,会将处理的信息存储在内设的存储器中,当这些设备需要维护、保修、报废时,厂家或其他人员可以通过调换或取走存储器获取所存储的信息。这里重点以激光打印机和复印机为例,对其可能导致泄密的原理进行剖析。
当前市场上最为普遍的激光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是,当文字或图像的激光信息逐行照射在有机光导鼓上时,就会在硒鼓鼓芯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同时将墨粉吸附在鼓的表面,随后转印到纸上,即完成打印。通过在硒鼓废粉仓内、充电辊下方或有机光导鼓的鼓仓上安装扫描棒,就可在打印文稿经过扫描棒时,将文稿内容全部扫描并存储下来。如果扫描棒中装有无线发射装置或在维修、报废环节中内容被读取,涉密信息就会被泄露。国内有关研究机构的科技人员曾成功地在打印机硒鼓上安装了扫描棒和存储装置,制作了模拟窃密打印机系统,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激光打印机的泄密过程。间谍组织可能利用各种关系把装有窃密装置的激光打印机硒鼓送进要害部门使用,然后借维修服务之机,把硒鼓上的窃密装置取走或者以以旧换新的名义收回硒鼓,轻易地获得硒鼓打印的全部资料。
相对于传统复印机,多功能、高速、优质图像等需求已经使得数码复印机的操作系统变得异常复杂,因此它不得不依靠强大的硬盘来存储。打开复印机后盖,会发现一个体积不大的硬盘,信息泄密的风险就藏在这里。如今,多数中高档数码复印机配置了大容量硬盘,有的容量高达几十G,具备长期保存大量数据的功能。而一些中低端产品也有内存条,内存可以扩展到256M,在打印时如果选择保存,信息就会存储到机器里。因此,如果管理不当,一旦这些存储设备的数据被偷走,就会造成泄密。尽管现在部分高性能的含硬盘数码复印机,具有内置的“硬盘初始化”功能,可以删除存储在机器中的数据,但专家提醒,这种“删除”只是暂时的。从物理角度讲,复印机的硬盘和电脑的硬盘几乎没有区别,硬盘只要使用过一次,就会有剩磁,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可供恢复,即使硬盘被格式化了,仍然可以通过相关软件恢复数据,除非把硬盘彻底毁掉。据了解,美国一家软件公司负责人曾花了几百美元买下多台废旧复印机,轻而易举就打开了复印机的硬盘驱动器,并下载了成千上万份文件,其中不仅包括公司的设计规划、员工的身份信息、社保信息,甚至还有警方缉毒的搜索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