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实验室概况科研工作合作交流实验室管理动态信息保密教育图书资料诚聘英才下载中心
 保密教育 
  保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密教育 > 保密教育 > 正文
 

《保密教育内参》第50期

2014年06月06日 22:45 adic 点击:[]

案例二: 2013年4月,某地方大型国企严重违反保密规定,在互联网OA系统中存储多份涉密文件。经查,向O A 系统上传涉密文件的是公司财务部门的一名员工。其在接到上级部门下发的标密文件后,未经审批擅自将文件交给OA系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扫描,向公司所属部门发送。调查中,该员工称,并不是所有上级下发的文件都会被扫描放在OA系统中。面对调查人员“什么样的文件不会进行扫描并存放在OA系统中”的提问,此人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并不是看文件是不是有密级标志,而是看上级在发文时有没有特别叮嘱文件不能上网,叮嘱过的文件就不会被扫描放在互联网OA系统中。调查中还发现,该单位从未对员工进行过专项保密常识教育,也没有规定要对各部门提交上传至OA系统的信息进行审查。
        点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这起泄密事件中,与其说是当事人缺乏最基本的保密意识,违规将涉密文件上传至互联网,倒不如说是单位缺乏最起码的保密氛围。
      没有保密规章制度, 没有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也就无法产生应有的保密氛围,缺乏应有的保密氛围是不能促使员工产生基本保密意识、培育良好保密素养的。近年来,连续发生了多起由于机关、单位缺乏必要的保密管理制度而导致的泄密案件,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如一些机关、单位缺乏必要的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致使涉密文件上传至单位门户网站。这些泄密事件的发生,看起来是某个人缺乏保密意识,实质上却是机关、单位保密制度缺乏、保密管理松懈的必然结果。
        案例三: 2010年10月, 某外事部门1台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被“木马”控制。有关部门进行核查时发现,该计算机中存储有大量涉密文件、资料。令人疑惑的是,使用者是一名从事相关工作还不到1 年的年轻同志,而该计算机中存储的涉密文件、资料却是若干年前的。经核实, 2 0 0 9 年以前,该计算机另有使用人。原使用人在该计算机中存储了大量涉密文件、资料,但未连接互联网。2009年,原使用人调离单位时,未交接清楚,将该计算机遗留在办公室内。接替其工作的年轻同志到岗后,未核实计算机的属性便继续使用,误以为该机是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随即接入互联网使用,导致大量涉密文件、资料失控。调查中还发现,该单位的涉密计算机台账中并没有这台机器,单位有关负责人解释,2008年,他们曾组织清理本单位计算机,划分了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但那段时间,正逢该计算机的原使用人在外学习,没有统计,时间一长就遗忘了为这台机器分类的事情。面对“为什么人员离岗时没有将计算机交接清楚,为什么未经核实就将计算机配给新人使用,并同意作为连接互联网计算机使用”的提问,该负责人回答,新人到岗后,由于办公用计算机较为紧张,该机就顺理成章地给新人使用了,后因新人查资料不方便,就把计算机连接互联网了,当时并不知道调离同志在计算机上存储了涉密文件、资料。调查人员又问,为什么在后来的保密检查中没有发现这台计算机存在问题呢?负责人称,此后单位也开展了几次保密检查,但每次检查到新同志的办公室时,人都不在,也就没有检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条:《保密教育内参》第51期 下一条:《保密教育内参》第49期

关闭

版权所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设计与智能计算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联系电话: 0411-87403728